泉州早时有句谚语“山有清紫朋罗,人有蒙存浅达”,说的是地方山川俊秀,最有名的是清源山、紫帽山、朋山、罗山;人才辈出,尤其是明代著《易经蒙引》的蔡清、著《易经存疑》的林希元、著《易经浅说》的陈紫峰、著《易经达说》的苏浚。直到清代,在北京的泉州会馆还挂着这么一副对联:“清紫葵罗钟间气,蒙存浅达有遗书。”除了将朋山换作南安的葵山外,意思仍是夸说家乡的风土人物。
四大名山之一的罗山,又称“罗裳山”,《晋江县志·山川》载:“罗裳山在二十八都,距郡城南三十里。与清源、紫帽、朋山并为郡名山,泉中谓‘清紫朋罗’是也。山东有玉髻峰,下有画马石,又有龙湫六井。”而今晋江市行政中心就建在罗裳山东麓。
罗裳山下世纪大道右侧,有一座岩石拔地而起,高约一丈余,石上刻画着一匹骏马,被拴在木桩上。历经千百年风雨,形状犹然。相传这是唐代诗人罗隐留下的岩画,因此名为“画马石”。
罗隐是浙江人,相貌不怎么样,却满腹锦绣文章,他屡次参加考试,考官不是嫌他貌丑,就是嫌他说话不中听,结果他到了40来岁还是考不上一官半职。一气之下,他便弃儒学道,跑到武夷山道观当了几年道士。后来听说泉州一地有清源山、紫帽山,风景绝好,他就一路南下,来到晋江。游方之人,哪有带着鼎灶的?一向是走到哪里化斋到哪里。这一日,罗隐来到罗裳山下,腹饥难忍,向村里的人家要点吃的,却遭到村人的白眼,还险些被人家的狗咬坏。罗隐一肚子气没地方发泄,看到山边一座岩石壁立如削,石壁上长满苔藓,他就地拾起一块片石,在石壁上刻画出一匹昂首奋蹄的骏马,然后扬长而去。
当时正是水稻黄熟的时节,村里的人忽然发现有一匹黑马,在稻田里蹦跳,把稻谷损坏了不少。看这匹马没带笼头,又神骏无比,谁敢上前去捉它?村民只好提出一面铜锣来敲打,吆喝着吓唬它,这匹马跑到岩石跟前就不见了。可是到了第二天,黑马照样又到田里蹦跳。村人赶走黑马,跟踪搜寻,看到这匹马隐匿到岩壁上,这才想起前日那个到村里化斋的道人,知道是他施的法术,急着到处去找他解救。
村人打听多时,在一座道观中找到罗隐,向他说了不少赔礼的话,求他再施法术,把这匹神马管住,别让他糟蹋庄稼。罗隐见乡人态度诚恳,笑着答应了。他再次来到画马石前,拾起片石,在神马边上画了一根木桩,又画了一根缰绳,把马拴了起来,从此这马就不再到处乱跑了。
泉州一带,关于罗隐能施法术的故事还有不少,故有童谣流传:“罗隐嘴,何累累,乞食身,皇帝嘴。”
自古以来,罗裳山边的这方画马石引动多少文人墨客的遐思和诗兴。
明代著名书法家、诗人张瑞图有一首《画马石歌》:“白龙鱼服谁能识?经过村中逢呵斥。画马于石留神通,夜半绕村嘶霹雳。里人惊怖谢无状,立表系缰怪乃息。苍苔藓绿不敢侵,雨剥霜摧看逾白。古老流传真不虚,仙人狡狯信莫测。吁嗟决臆追风姿,垂头踠足荒山侧。画手何时能再过,吾当泥首再拜之,求其为汝解鞿靮,汝慎无骇动里闾、蹈藉稼穑,尔其朝趋瀚海、暮蹴西极,万里横行,使南下而牧者破胆栗魄。沙塞静不飞,龙庭净如拭。然后使曹霸韩干之伦,和墨舔笔,图尔形于麒麟之殿、凌烟之壁,饰汝以玉鞍锦鞯黄金勒。新息范金何足道?永与千秋作马式。于乎!仙人一去不复还,我纵言之何由得!”
诗人先从画马石的民间传说写起,又联系当年北地清军入侵的现实,幻想拜求仙人解放被束缚住的神马,让它到疆场破敌立功,最终又悲叹这一幻想无法实现,曲折地表现了张瑞图对于当时昏暗腐败朝政的批判。
清代诗人陈一策也有《玉髻峰前观石壁画马诗》:“罗裳之山势,玉髻雄峰在东侧。烟雾秀出削芙蓉,五峰并列争岞峈。山前异景信天开,巨石崚嶒几千尺。上有妙笔扫骅骝,神姿磊落当峭壁。竹批双耳双瞳方,意气昂藏脱羁勒。此画神肖非形模,何代何人留奇迹。好手雄推冠古今,曹霸韦偃焉足敌。笔力所到石已吞,墨沈淋漓胜镂刻。苔侵萝缠尚宛然,雨淋霜剥不能蚀。应知造化钟神异,鬼神护持宁可测。矫矫龙性聚精灵,日日神游周八极。樵牧相传振鬣鸣,往往声闻风雨夕。”极力描写画马之神骏,寄托作者打破禁锢、解放人才、变革社会的期望。
在同一座山岩上,还有一通明正统年间留下来的崖刻。石刻的内容是说明正统年间,当地遭到天灾,粮食失收,无法交官府赋税,怕官府来抓人,结果百姓纷纷逃窜他方。明正统十一年(1446年)西滨富户林良吉被选为里长,又遇上荒年,为了不致官府逼迫,百姓逃难,林良吉代本里百姓先交上应征的50石稻米,同大家约定等以后年景好时再偿还给他。里中的人公议把这件事刻在山石上,作为日后的证据。为此,林良吉特意劝“后之君子存恒心,积阴德,慎勿厚敛,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云”。劝那些有钱有势的人,千万要存善心,多做好事,不要克剥百姓,为子孙积些阴德。这方石刻,实际上是对当时“取之无制”的当政者发出的血泪控诉。
画马石、正统崖刻都已列为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据《晋江县志》记载,罗裳山还有“龙湫六井”:“有在高原者,有在平地者,泉脉相通,汲一井则诸井之水皆动,时有龙起其处。”时过境迁,这处古迹已湮没不可知晓。